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教师职业创新教研室)
发布时间:2022-04-10  查看次数:
 参加《邢台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听到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收获很多,现总结如下:

第一,大学教师应认识到自身职责。作为大学教师,教学是核心工作,但是教学工作外,还肩负科研、思政、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职责。大学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以科研促教学;需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确保“立德树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保障;需要参与社会服务,发挥自身专业所长。作为专职教师,不要抱怨,从自身做起,尽职尽责,量变才质变。形成教学新形态。我们可能习惯于抱怨上级某些政策的不足,比如不重视教学,比如有些要求与实际偏离,大环境如何如何等等,但这些不应该成为敷衍工作的理由和借口。   要从自身做起,潜心教学,努力探索,只有所有一线教师都能智力与教学,才能刚形成教学新形态。 作为科任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所担任课程的价值所在,只有能回答这一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学生中心的体现之一,是我们时刻要考虑所任课程在学生专业发展中的贡献点,以及怎样指导、怎样教学才能使这门课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第一次课的渴求目光一直持续而不至于慢慢眼里无光了,不再抬头。 

第二,教学反思是赋能提效的重要方式。教学反思应伴随教学过程始终,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等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发现真问题,开展真教研,进而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第三,教无定法,在于创新变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自身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信息时代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要能驾驭混合式教学,能有效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变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  防止出现表面的肤浅的活动,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育性教学原则要遵循、课程思政建设要进行到底。虽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但是“立德树人”也是专业课要实现的目标。为此,作为专任教师,应遵循教育性教学原则,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利用青年学生的社会参与责任意识和热情,在课堂上分析社会热点等,满足学生需求,也是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有温度的课堂,教师要有立场。

第五,教学需要创新。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感受最大的是北京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与设计》,这些教师真的都非常让人敬佩,冯老师在传授她的经验的时候,也在借鉴其他人的经验,也在体谅类似于我这类的教师,又在明确所有的教学都要围绕一个核心“课程目标”,给我触动特别深,作为专任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第六,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的冯菲老师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指出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可以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实现更加丰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学生能力需求以及提升学习效果。在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时搭建好线上学习平台和资源、明确传统教学中的痛点,选好教学方法和策略、系统分析课程的教与学流程,做好整体规划、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其发展,做好学习支持。强调了视频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视频教学能够真实地描述教学过程,使得教学环节变得丰富、有趣、形象,当然视频的选择则很重要。要逐步增加课程练习活动,这样可使得学生有相同的机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掌握教学的效果。要分析教学现状,明确问题,确定教学策略、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深入理解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做好混合式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第七,形成教学团队是个体赋能提效的重要方式。再也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教学也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怎样形成一个凝聚力特别强大的团队,是个体和系部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的专业课程,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我们应该认真钻研学术知识,深入挖掘专业知识本身存在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开发。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和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专业课程体现时代性,使专业课堂成为引领学生主流价值的营地。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初心和职责。但同时,课程思政也要注重呈现角度和呈现方式,“思政”和“课程”的关系应该“如盐化水”,避免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生硬地灌输价值观念。而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应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用功”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展现,在日常生活中“用情”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