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赵雨萌)
发布时间:2022-04-10  查看次数:
 在转型办的安排下,参加了以教学为主题的培训。我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以精湛的理论阐述和鲜活的案例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理论引领,虽然周末学习的时间很紧张,但是他们内容丰富、讲述生动的报告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丝毫没有让我感到疲惫。因为怕错过和遗忘重要的内蓉,每位专家作报告的时候我都奋笔疾书,留下了11页的学习笔记,现将我的学习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1 培训学习笔记

一、课程改革是必须要进行的

在李睿教授报告中,一开始就指出了我们的痛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相对陈旧单一;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相对薄弱;人才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在信息发达的当下,传统的课堂对学生不再有吸引力。听到这些内容,我对李睿教授肃然起敬,因为这就是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在3月初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同样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和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契合度发现,47.5%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不能够和完全不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图2)。表明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

2 学校所学知识能否满足工作需要

 

 

在调研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哪些方面还需要再加强时,80%的毕业生选择了“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丰富实践环节”也有72.5%的毕业生选择(图3),而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主要讲授的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和学生的需求相悖。

 

 

 

3 毕业生对教学改进建议

 

 

在调研毕业生对专业教师发展的建议时,过半的毕业生认为我学院的专业教师应该加强创新意识,改善授课内容和方法,有40%的毕业生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图4),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缺少理论知识与学识,知识应该用更为恰当、有新意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4 毕业生对专业教师发展的建议

以上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教学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用一本教案、一套ppt、一样的教学方案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样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课程改革要从每一节课入手

课程改革似乎是个很大的概念,让人无从下手,其实课程改革就是把每一堂课设计好,把每个知识点讲好。不止一位专家的报告中提到,无论是教学竞赛还是教学学术、教学成果,来源都是平时的教学活动。如果一个老师不能把自己的课上好,教学竞赛必然不会获奖,也不会取得教学上的学术和成果,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堂课,怀揣一颗敬畏之心面对每一节课。要把教材的内容拆分成课点,对每节课进行设计,从引课→课程内容→总结→反馈的每个步骤入手进行课程设计,引课主要解决怎么引,为什么这么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课程内容设计是重点,要找到每个知识点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游戏、辩论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要注重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中的体验感;在总结阶段要关注学生的所获,做到引课有思考,过程有体验,结课有获得。

三、课程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改而改。我们的课堂需要学生的配合,如果改革不当引起学生的反感,改革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教学改革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取得学生的配合。在课程改革中,还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老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从头到尾都由学生讲授,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者不顾实际地留很多任务让学生完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如何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智慧的价值,从而产生自豪感,起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四、课程改革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的需求结合起来

我们最终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理念,与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的需求结合起来。在传统课堂上,有重知识轻技能的误区,在课程改革中,要在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也要走出去,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注重的技能、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带着目的去进行课程改革。

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一个教龄不足五年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这次培训的终点不是11页笔记,而是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践行培训所得,不断学习与实践,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