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导向
邢台市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实施意见(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2-02-11  查看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特色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大力提升重点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质量引领、创新驱动、设计增值、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坚持“一三五十”总体思路,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发挥46个产业集群特色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特色产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引领带动全市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一条“一流标准、一流质量、一流品牌、一流信誉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通过大力实施提升质量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提升融资上市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能力、优化产业生态、优化服务体系的“六提升两优化”提质升级行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取得显著进展,短板弱项明显改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基础设施、基本要素、产供销系统、大中小企业合理配置,高效协同体系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产品档次、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质量标准显著提高,产业集聚度、市场占有率、辐射带动作用力显著提升,特色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产业规模快速提升。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7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5%左右。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13个,总数达到26个左右;新增超500亿元产业集群4个;超百亿元龙头企业(集团)6个。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色产业集群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7%以上,规上工业企业40%以上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数字化转型实现突破。特色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两化融合、上云全覆盖。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特色产业集群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左右。 
  持续低碳绿色发展。强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一批高水平绿色产业园区,构建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工厂创建全覆盖。力争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绿色示范园区突破7家。 
  重点产业链扩规提质。聚焦营业收入超10亿元大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属制造业细分行业,选择重点支持的产业链,实施“一链一链长、一链一专班”机制,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重点产业链扩规提质。 
  二、发展方向 
    加快全市46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优选13个重点特色产业20个特色产业集群,集中发力,全面提升我市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特色产业创新化、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一)羊绒特色产业。
    羊绒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清河县、南宫市,拥有清河羊绒和南宫精品羊绒服装服饰2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羊绒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07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70亿元、670亿元。
    1.清河羊绒产业集群。依托清河经济开发区、羊绒小镇,以工业设计为引领,以宇腾、浩丽、昭友等头部企业为示范,重点发展智能织造,引进“织可穿”一线成衣智能设备,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全国首个羊绒针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柔性化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全力打造“科技、时尚、绿色”羊绒产业集群。到2022年底、2025年底,羊绒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70亿元、540亿元以上。
    2.南宫精品羊绒服装服饰产业集群。依托洗染整公共服务平台和段芦头羊绒升级创新基地,进行精准招商,做大做强安美桥、鸿熙、鑫友等头部企业,以延伸做强产业链条为主要抓手,逐步完善各生产环节,打造羊绒精梳—精纺面料—时尚服装的产业集群。到2022年底、2025年底,精品羊绒服装服饰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130亿元以上。
  (二)食品特色产业。 
    食品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宁晋县、隆尧县和南和区,拥有宁晋食品加工、隆尧食品、南和食品3个产业集群,其中宁晋食品加工和隆尧食品是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食品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92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40亿元、640亿元。
    3.宁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既有基础,提升玉锋集团、金锋淀粉糖醇、玉星公司、喜和圣面业、华威食品等头部企业规模和产品质量,重点发展多档次的粮食深加工及休闲产品,打造全国知名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到2022年底、2025年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300亿元以上。
    4.隆尧食品产业集群。依托东方食品城既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糖品、饮品、休闲食品等特色产品,推动食品相关行业、包材行业、种养行业延伸产业链,加快食品制造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积极承接京津食品产业转移。支持今麦郎食品研究所升级为省级方便食品重点实验室,打造食品工业公共服务平台、东方食品城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为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到2022年底、2025年底,食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70亿元、250亿元以上。
  5.南和食品产业集群。依托金沙河面业、兴发植物油、嫣然食品等头部企业,重点发展面粉、挂面、面条、玉米胚芽油等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品,提升现有企业和产品规模效益和质量,打造全国最大的室内“农业嘉年华”,引领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底、2025年底,食品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70亿元、90亿元以上。 
  (三)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清河县、威县,拥有清河汽车及零部件和威县汽车及零部件2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66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20亿元、600亿元。
    6.清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清河汽车研究院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亿利、永昌、领途等头部企业为载体,重点发展轻量化、大功率、高速、高续航里程电动轿车,进一步拓展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种和产业链条,实现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拓展,产业由传统零部件向关键零部件,由零部件向总成拓展。打造“中国汽配智造示范区”,实现“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到2022年底、2025年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80亿元、400亿元以上。
  7.威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华威汽车内饰、威力汽车零部件、永盛汽车配件等头部企业,建立汽车及零部件协同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抓好昊能复合材料叠加新材料、海茂汽车等14个重点项目进度,持续推进橡胶零件、塑胶零件、总成产品、汽车内饰等领域产品品质,打造以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改装(专用)车生产企业为支撑、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到2022年底、2025年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40亿元、200亿元。 
    (四)电线电缆特色产业。
    电线电缆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宁晋县,拥有宁晋电线电缆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电线电缆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30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400亿元、600亿元。
    8.宁晋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特种电线电缆检测中心技术优势,发挥明达线缆、亚星线缆、鑫晖铜业等头部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光伏发电用电缆、轨道交通用电缆、煤矿机械用电缆、耐高温高压特种绝缘电缆、通信电缆、隧道特殊用电缆、漏泄和射频电缆等特种电缆,支持研发无卤低烟环保电线电缆、超导电缆、防火电缆、铝合金电缆等,打造中国特种电线电缆产业基地。
    (五)装备制造特色产业。
    装备制造特色产业以冶金装备为主,主要集中在信都区,拥有信都装备制造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9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60亿元、500亿元以上。
  9.信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德龙钢铁、中钢邢机、长征汽车、邢台一拖、金后盾集团、特瑞堡等头部企业,以精品化、绿色化、多元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先进农机制造、先进钢铁材料、冶金轧辊生产加工、军民融合装备制造等领域产品,打造省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六)自行车(童车)特色产业。
    自行车(童车)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平乡县、广宗县,拥有平乡自行车(童车)和广宗自行车(童车)及零部件2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自行车(童车)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6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60亿元、540亿元。
    10.平乡自行车(童车)产业集群。依托平乡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古庙产业园区,提升好孩子、天富、恒驰等头部企业规模和质量,积极发展高档城市通勤、时尚休闲、运动健身和高性能折叠等自行车产品,重点发展创意型、助步型、智能型、益智型等多功能童车产品,积极培育研发生产婴儿手推车、婴幼儿安全座椅、儿童自行车等儿童产品,加速应用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轻合金及复合材料为主的高端零部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童车研发生产基地。到2022年底、2025年底,自行车(童车)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300亿元以上。
    11.广宗自行车(童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自行车(童车)及零部件产业既有基础,提升万达轮胎、铁牛、天王等头部企业的规模,积极开发健身型、休闲型、娱乐型、轻便型、时尚型等多样化自行车产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休闲、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四大配套服务业,围绕轮胎、变速器、齿轮/轮组、电子器件、车架等关键部位,重点发展钛合金、铬钼钢等低合金钢、镁合金、铝合金等轻合金及复合材料、碳纤维及其他高分子复合轻质材料,打造培育全国中高端自行车制造基地。到2022年底、2025年底,自行车(童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60亿元、240亿元以上。
    (七)玻璃特色产业。
玻璃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沙河市,拥有沙河玻璃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玻璃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0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60亿元、540亿元以上。
    12.沙河玻璃产业集群。依托平板玻璃产业既有基础和玻璃技术研究院技术平台,以安全实业、德金、赛孚玻璃制品等头部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真空节能玻璃、汽车玻璃、火车玻璃、氧化物镀膜超白光伏玻璃等高档玻璃材料和制品;积极开发耐辐照玻璃、锂离子导电微晶玻璃、防穿透防暴安全玻璃等高端功能玻璃。把沙河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玻璃研发中心、高端设计制造中心、节能减排中心、商品集散中心。
    (八)光伏新能源特色产业。
  光伏新能源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宁晋县、开发区,拥有宁晋单晶硅和开发区新能源2个产业集群。2021年光伏新能源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500亿元。 
  13.宁晋单晶硅产业集群。依托既有的光伏太阳能基础,重点发展晶澳太阳能、松宫电子、晶龙阳光设备等头部企业,着力发展硅片、电池、组件的光伏产业链和晶体生长设备、石墨热系统、石英坩埚、网版、浆料等光伏耗材等特色产品,打造太阳能光伏电池系列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到2022年底、2025年底,单晶硅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80亿元、280亿元以上。 
  14.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晶龙新能源、晶澳(邢台)太阳能、纳科诺尔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光伏系列产品、光热利用产品、电池装备、电池材料、风电机组等特色产品,着力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到2022年底、2025年底,新能源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20亿元、220亿元以上。 
    (九)轴承特色产业。
轴承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临西县,拥有临西轴承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轴承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300亿元。
    15.临西轴承产业集群。依托鑫泰、中伟卓特、卡玛液压等头部企业和轴承研究院平台,加强轴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研究,重点发展高档汽车轴承、高速度高精度数控机床轴承、大功率工程机械轴承、大功率农业机械轴承、大功率风电机组轴承、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冶金轧机轴承、高速动车组轴承、工业机器人轴承等,打造轴承产业品质发展新高地。
    (十)机械加工特色产业。
  机械加工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巨鹿县、任泽区,拥有巨鹿机件加工和任泽机械制造2个产业集群,其中巨鹿机件加工是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机械加工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95亿元、300亿元。 
    16.巨鹿机件加工产业集群。依托汇工机械、宏伟密封件、华初螺柱等头部企业,构建以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集约水平高、发展模式新、能耗排放低、融合程度深、开放层次高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机件加工产业集群,打造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为主的机件加工产业集群。到2022年底、2025年底,机件加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95亿元、150亿元以上。
  17.任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既有机械制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华电数控、永明地质、龙泉剑等头部企业,着力发展木工机械、建筑机械、食品机械、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5大系列百余种产品,以“中国·邢湾智能制造云园区”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华北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到2022年底、2025年底,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0亿元、150亿元以上。 
    (十一)宠物特色产业。
  宠物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南和区,拥有南和宠物食品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宠物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50亿、500亿元。 
  18.南和宠物食品产业集群。依托华兴、荣喜、伊萨等全国十强宠物食品头部企业,重点发展宠物食品产业、宠物用品产业、宠物繁育产业、宠物服务产业(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宠物培训、会议会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以农业种植、食品用品上游行业和包装、物流、电商等关联产业为基础,打造宠物“生老病亡”生命全周期、“衣食住行训赛游乐”产业全链条,强力推进宠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二)纺织服装特色产业。
  纺织服装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宁晋县,拥有宁晋纺织服装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2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05亿元、120亿元以上。 
  19.宁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依托棉纺、棉织、染整既有基础,以童泰、宁纺、丽达等头部企业为重点,重点发展新型服装面料、高档品牌服装、精美童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中高端产品,鼓励引导服装生产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提高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剪裁系统、生产吊挂传输系统、立体式仓储系统应用率,实现“制衣车间”向引领潮流的时装制造升级。 
  (十三)灰铸铁特色产业。 
  灰铸铁特色产业主要集中在隆尧县,拥有隆尧灰铸铁1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2025年底,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2亿元、20亿元。 
  20.隆尧灰铸铁产业集群。依托三厦厨具公司等头部企业,提升搪瓷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铸造环节自动化程度,发展高档搪瓷铸铁厨具。加速推进OEM加工向ODM转变,打造以中国绿色健康文化为核心的自主品牌,抢占国内市场,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势。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质量水平。 
  1.强化标准引领。加大激励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以先进标准引领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力争到2025年底,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突破150项。(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提升产品质量。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品质革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强化质量基础,鼓励采用ISO9000、六西格玛、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办法,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端消费品的质量对标,全方位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全覆盖。(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强化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的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地方品牌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打造质量第一、技术领先、用户满意、口碑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品牌带动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发挥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引领作用,为品牌经济发展做好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加快引进、培育高水平、专业化及公信力较强的品牌中介机构,加强品牌研究、咨询、评价。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方式,举办好羊绒、自行车等特色产业交易会,鼓励自主品牌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对中华老字号、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培育和保护,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名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提升创新能力。 
  4.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全力培育一批体量规模大、创新水平高、行业带动强的领军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龙头。引导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健全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创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底,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44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50家,省单项冠军企业突破4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突破4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鼓励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工艺水平,全面梳理产业集群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工艺设备、标准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重点发展冶金矿山装备、高端精密轴承、玻璃深加工、橡塑制品、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链,部署建设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自主可控装备研发,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工艺水平,降低“卡脖子”风险。力争每年特色产业集群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2项。(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6.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以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为依托,联合省内外优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每年新增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提升工业设计能力。 
  7.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国内外知名设计大师、知名设计机构来邢台设立工业设计机构,支持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支持基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加强工业设计人才培育,鼓励河北机电学院、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学院联合办学。(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8.提高工业设计综合服务水平。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优势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研究。鼓励各县(市、区)建设高效实用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专业知识库、信息资讯库、成果展示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依托特色产业推动“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打造“设计+”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底,工业设计服务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提升融资上市能力。 
  9.梯度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遴选生产经营稳定、市场前景广、成长空间大、创新能力强、符合“升规入统”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靶向培育、专项提升、综合服务等,推动“小升规”。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落实“蝶变计划”工作方案,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标准领跑者等各类优质企业规范法人治理,成为上市融资“排头兵”。以质量、品牌、标准为引领,鼓励优质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权收购、推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提升集群行业竞争力、话语权,促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打造集群企业“大航母”。加大培育食品、乳品、食用菌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足用好乡村振兴政策,提升农业产业集群质量和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10.推动金融服务全覆盖。发挥集群规模信用优势,完善集群企业信用体系,以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增信配套服务,吸引和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产业集群落地生根,“来得放心、贷得安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特许经营、政府采购合同、知识产权等新型融资方式,“一业一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优化信贷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服务质效,与广大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共同成长,构建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鼓励园区及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促进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责任单位:邢台银保监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行政审批局、人行邢台市中心支行) 
  11.推动企业挂牌上市。将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盈利水平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纳入市级挂牌上市企业后备库,择优推荐纳入省“蝶变计划”潜质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培育计划,联合北、沪、深、港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河交所等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优质服务机构,通过宣传辅导、观摩培训、项目路演、资本对接等形式,分板块、分阶段、分行业开展精准培育、实地调研、跟踪指导。充分发挥企业上市联席会议作用,加大政策支持,主动协调解决拟上市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环保、房产等具体问题。进一步加快上市企业辅导和验收,支持企业尽快向证监会或交易所提交申报,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责任单位:市挂牌上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五)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 
  12.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实施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设备等重点产业链,推动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优先在规模以上企业应用。支持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应用经济适用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设备和系统,持续开展车间现场任意单元或模块的数字化(智能化)微改造、微创新。推动一批工业软件平台化部署,因地制宜、一群一策,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面向集群企业推出云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到2025年底,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10—15个“制造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3.深化“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数字化龙头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支撑企业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集群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与市内外工业互联网企业共建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循序渐进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环节“上云入网”,推动“邢台制造”加速迈进“邢台智造”。力争到2025年底,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比例达到50%。(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提升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能力。 
  14.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力抓手,把能力强、有冲劲的年轻后备干部纳入驻外招商队伍中。围绕新动能培育、传统产业升级、产业链补短板等重点招商领域,对招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丰富招商人员在经济形势、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链条打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招商水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15.创新招商选资形式。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通过专业招商、协会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云招商等新方式,围绕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聘请专业机构,着眼产业链发展目标,围绕产业链基础环节、关键环节和强链延链补链,谋划设计能够有效支撑产业链发展的招商项目、建设项目,形成一个特色产业集群一个项目包,一个重点产业链一个项目包。对项目包中的项目,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实施建设,一方面瞄准国内外的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6.加快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项目“双进双产”,对招商选资落地项目强化帮扶,以打桩论英雄,构建高效项目建设机制,形成攻坚合力,研究解决好制约项目建设的难点问题,强化服务、提质提速,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围绕提质扩能引导存量企业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规模。(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七)优化产业生态。 
  17.促进产业延链强链。每个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制定产业链工作方案,集中要素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着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链横向拓展、纵向延伸。高标准编制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两图一表”,即“产业链全景图”“配套服务体系结构图”和“产业链发展项目情况表”。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全面提升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分工。健全完善产品对接机制,定期举办本地产品专题对接会,搭建本地产品宣传展示交流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本地开花”,全面融入特色产业集群链条和重点产业链链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18.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相结合,强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技术设备绿色化改造升级,深入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力争到2025年底,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突破40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19.推动园区能级提升。坚持聚集发展,以各类园区为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主要载体,提升园区能源、给排水、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通过资源要素集约利用、污染物和废弃物集中治理与深度再利用等途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供集群企业和产业链企业入园使用,为入园企业提供零风险、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服务。鼓励开发运营“园中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链园区和专业化市场,聚合发展,推进园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绿色园区突破7家。(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八)优化服务体系。 
  20.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特色产业集群企业、重点产业链企业、行业组织、高校等共同打造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中试认证、检验检测、标准推广、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物流配送、电商平台等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平台资源共享,形成全价值链条公共服务体系。开发和利用手机APP等新形式、新平台,开展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实现供需对接,拓展市场空间,提升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市场影响力。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对中小企业开展主题培训、精准对接等公益服务,推动企业间、集群间、产业链生态间等交流协作。(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21.搭建对外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博览会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品牌价值。鼓励优势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和龙头企业进行海外并购重组,获取知名品牌、高新技术、营销渠道、高端人才等资源。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组建对外投资联合体,组建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条,“抱团取暖、结伴出海”,增强境外市场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2.强化与行业协会交流。积极主动加强与国家级、省级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产业发展、品牌建设、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帮助指导辖区内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支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在内部协作、外出招商、组织会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利用行业协会掌握的丰富企业资源和技术资源,促进我市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2年底前,特色产业集群全部建立行业协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产业链发展两个工作专班,加强对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分析研究,统筹做好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深入落实市县领导干部包联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包联全覆盖,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组织专业机构把脉问诊、跟进帮扶。 
  (二)压实县级责任。各县(市、区)政府是推进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将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制定各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具体推动措施,按照“五要素”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标准、完成时限、责任人、奖惩措施,聚集资源,抓好落实。 
  (三)强化督导检查。市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对工作推动较好的县(市、区)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较慢的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和约谈。各县(市、区)政府及市有关部门要每季度向市级工作专班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四)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对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和“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辟品牌专栏推介活动。鼓励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示、推选评比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品牌价值,逐步形成培育品牌、推介品牌、塑强品牌的良性循环,扩大品牌影响力。